龙江路的由来 龙江路的简介及历史

简介

  青岛龙江路,位于青岛市市南区,属龙江路居委会。在青岛5条以"龙"命名的马路中,龙江路是最长的。龙江路西起龙口路与太平路交界口,东至华山路,是条曲折的马路,马路一侧是青岛著名景点信号山公园(迎宾馆·总督官邸)。

由来

  青岛湾的渔村青岛,自明代开放为港口称青岛口,清后期发展成市镇,随着人口房屋的增多,市镇向大石头山麓延伸,被称作"上青岛"。德占青岛后,"上青岛"是最早被拆除的村庄,德国总督在这里建了豪华的官邸。中国政府收回青岛后,在龙山(即信号山)下修了一条从原总督官邸门前通过的马路,叫龙山路。又在原总督官邸花园前修了一条马路叫龙江路,路名取自当时对黑龙江的简称。5条"龙"路中,有人说这条叫"龙江"的马路与原先的青岛河有关,可是青岛河只勉强算是条河,与"江"毫无关联。

历史

  许多年里,龙江路上建筑不多,因为它中间很长的一段,一边是原总督官邸的园林,一边是青岛河。

  一直到20世纪30年代,这一带的青岛河还比较宽,河上建了一道石坝,将河水围出一个人工湖,湖周围绿树成荫。石坝的中部呈"凹"型,河水溢出大坝时泻下,如同小的瀑布,在"凹"的底部又形成了一个池塘,人们称之为"下湖"。这段河床比龙江路低下去许多,如同山谷中的溪流,两旁是成片的白杨林,附庸风雅的文人墨客叫它"白杨谷",当时有文学社团常在这里聚会。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中国政府一时还未入城接管,这里清晨多次发现死尸,据说是敌伪政府把一些"知情人"枪杀灭口后抛尸这里,一时间人们都不敢来这里聚会游玩。

  近几十年,青岛河以被填平,建起了住宅,龙江路上的这段往事便成了历史。

  龙江路、龙口路上曾有天任医院,院长储天任,是一家较大的私人医院,设有内、外科,眼科,皮肤科,妇产科,有住院部。

  恒山路从黄县路通过龙江路到华山路。20世纪50年代,迎宾馆修了围墙,把恒山路的一段围在了迎宾馆内,恒山路只余下了很短的一段。恒山路、龙江路口有一座优美的建筑,建于1935年,换过多次主人,沦陷时作为伪警察局局长的住宅,解放后长期作为招待所,现在是一家公司的办公楼。恒山路上还住过台静农。

  台静农是新文学早期文学社团"未名社"成员,他的小说《地之子》等受到鲁迅赞赏,被称为乡土文学作家。台静农1935年来青岛,在山东大学任教,教《中国文学史》、《历代文选》。徐中玉回忆早期山东大学中文系的学生中,除个别如臧克家等喜欢新文学,其余多喜欢研究古典文学及语言训诂。自老舍、台静农等来校后才有多一些同学喜欢新文学,他们成立新文学会,在报上出《新地》文学周刊,台静农常参加他们的活动,并给予一些指导。

  台静农穿灰布长衫,戴眼镜,操洪亮的皖北口音,质朴、温和、平易、大度。鲁迅先生在上海逝世,山东大学举行追悼会,台静农介绍了鲁迅的生平。抗战胜利后,台静农去台湾任教,不成想终老于台湾。他晚年怀念青岛,在《谈酒》中怀念在青岛与老舍的交往,谈到青岛的"苦老酒",即即墨老酒。即墨老酒比南方的绍兴老酒苦。叶石荪、王国华等文化名人也曾住在龙江路上。

  华山路很短,一端以石阶路与龙江路相联,一端直通龙江路,初期是日本人住宅。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接管了日本人在青岛开办的纺织工厂、纺织机械厂、印染厂等十几个工厂组建中国纺织公司青岛分公司,其产值占青岛工业半壁江山。在全国仅次于上海,而多于天津,三地当时有"上青天"之称。

  青岛纺织公司的经理是范澄川,受到共产党思想影响,当时他住在华山路13号,女画家赵仲玉与他同住一楼,分住楼上、楼下,赵仲玉是地下党组织成员,组织通过她与范澄川联系。在青岛解放前夕,范澄川不仅没迁走工厂,自己也留在青岛,并完整保护了公司的近20个工厂。解放后,他曾任纺织研究院副院长。

本文网址:http://s.58jb.com/a/32/1969.html

. 广告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