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集村位于西集镇西部,是镇政府驻地村,也是西集镇最大的自然村(行政村)。村中有枣滕公路、店徐公路、枣济高速公路交叉穿过。2007年,村中姓氏,李姓居多。全村共有875户,总人口3490人。
《峄县志》载:"邑沿北西集村(去城五十里)土台高数尺,方广数十亩,居人呼为盟台。相传春秋时诸侯盟于暨,即此。"既城于盟台之上,春秋时期称"暨"。西集位于盟台之西侧,故称"西暨",清朝时期演称"西集"至今。
名胜古迹普照寺又名"普照禅院",位于西集村西,古峄县三大名刹之一,今5间大殿保存完整,石柱龙纹,造型逼真别致,艺术价值较高。寺庙原占地6.5公顷,南临巨龙河,数层台阶,深入河底,环境幽静。现已被列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普照寺现保存的大殿,在明代是供奉佛像的后殿,殿檐下大门两侧嵌有明代石碑两通,上面勒刻着峄县名人贾三近的诗作,字迹清晰完好,石碑摩刻时间是万历十一年(1583年)九月。大殿后面保存一通清代道光年间的碑刻,碑额篆书"龙河精舍"四字。龙河,即指今西集河,精舍是寺庙的别称,即普照寺。碑上款题《龙河精舍记》,主要记述普照寺周围的自然环境、寺庙情况及当时维修经过。碑文出自滕县人王东槐之手。王东槐,清道光年间进士,曾任江西道监察御史,湖南衡州知府,署福建按察使,湖北盐法道等职。作此碑记时,王东槐正以拔贡候选教育身份在家赋闲。
经济发展第一产业 建国初期,粮食平均亩产50多公斤,总产15万公斤;1978年,平均亩产350多公斤,总产105万公斤;2000年,全村粮食平均亩产800公斤,总产211.2万公斤。建国初期,农业总产值为1.5万元。1978年,为52.5万元。2000年,为300万元。其中经济作物收入150万元,林业收入50万元,畜牧业收入100万元。
第二产业 建国初期,全村从业人员300人,实现产值5万元;1978年,从业人员5 00人,实现产值200万元;2000年,从业人员800人,实现产值700万元,利税100万元;建筑业从业人员100人,实现产值250万元,利税70万元。
第三产业 建国初期,全村从业人员150人,年产值1.5万元,利税2000元;1978年,从业人员250人,年产值12.5万元,利税1.3万元;2000年,从业人员1100人,年产值5000万元,利税5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