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东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的研究特色 陇东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的中心简介及组织机构

中心简介

  2010年5月,陇东学院在校级重点学科--陇东历史文化和校级重点研究机构--陇东历史与社会发展研究所的基础上,筹建陇东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并被甘肃省教育厅批准为首批甘肃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为全校从事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平台。

  陇东学院作为陇东地区唯一的综合性本科高校,长期致力于陇东历史文化研究,在李仲立、彭曦、祝中熹、刘瑞明、彭金山等前辈学者研究的基础上,闫庆生、高新民、曲涛、黄正林、马啸、刘治立等学者不断努力,历经几代人的薪火相传,已在先周历史与农耕文化、战国秦长城、秦直道、陕甘宁边区史、陇东古代思想史、庆阳通史、陇东历史名人、陇东古代文学、陇东民俗文化、陇东方言研究等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学术积淀深厚。主要研究成果有李仲立《先秦历史文化探微》、《陇东老区教育史》,彭曦《战国秦长城考察与研究》,祝中熹《甘肃通史》(先秦卷),彭金山《陇东风俗》,闫庆生《庆阳简史》、《陕甘宁边区经济史研究(1937-1945)》,高新民《傅玄思想研究》、《王符哲学思想研究》、《傅玄〈傅子〉校读》,曲涛《习仲勋在陕甘宁边区》、《陇东老区政权史》、《陇东老区红军史》、《庆阳历史文化丛书·红色热土》,黄正林《陕甘宁边区社会经济史》、《庆阳通史》(民国卷),马啸《庆阳通史》(宋元至明清卷)、《<庆防记略>校释》,刘治立《庆阳通史》(先秦至隋唐卷)、《<傅子>评注》、《庆阳先周历史与农耕文化论丛》,杨海波《李梦阳及其诗歌创作研究》,齐社祥《庆阳历史文化丛书·诗文荟萃》等。在陇东历史文化研究方面,陇东学院优势较为突出,已经形成了较为合理的学术梯队。

  根据学校科研特点和优势,陇东历史文化研究中心设立了陇东革命根据地史与老区红色文化研究、陇东地方文献整理与区域史研究、陇东文化遗产保护与产业开发研究、陇东历史环境变迁与社会发展研究四个主要科研方向。主要研究范围,可概括为以陇东为中心的"一带、两原、三区、四省"概念。"一带"即鄂尔多斯沉降带,陇东地区虽处于鄂尔多斯沉降带的南缘,但新探明的石油、煤炭资源,可以使陇东学院兴办一些于能源化工相关的应用型工科专业,并从事相关的产业链条、环境响应研究,服务地方发展;"两原"即黄土高原、鄂尔多斯高原,这可以在旱作农业、畜牧养殖、生物技术工程、生态环境保护、历史时期人类活动对陇东黄土高原的影响等方面从事研究与服务,进行实用技术的开发与推广;"三区"就是开展陇东古代区域历史文化、陕甘宁边区红色文化、大关中区域文化的研究与产业开发;"四省"就是把研究与服务的对象,尽力延伸到陕甘宁蒙四省区毗连地带。

  陇东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的学术研究具有突出的"陇东特色"和"老区特色"。"陇东特色"即重点开展以陇东黄土高原为中心活动舞台的历史变迁、民族融合、地域文化、经济社会、生态环境、文化产业开发的研究,以黄河大几道湾地区为研究、服务的辐射区域。"老区特色"即陇东老区是甘肃唯一的革命老区,其重要地位可以"陕甘模式"、"两点一存"、陕甘宁边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等关键词来概括。现在正逢红色文化研究与红色资源开发利用的一大机遇期,陇东历史文化研究中心自应将此作为首要的研究突破方向,为红色文化研究作出自己的贡献。

  在陇东历史文化研究上,陇东学院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与比较优势。在与一些大文化、大历史有关的宏观性、关键性学术问题的研究上,陇东学院无法与重点院校相比较。但在陇东区域史与陇东红色文化研究上,陇东学院具有区位优势;与其他涉猎陇东历史文化研究的机构相比,陇东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又具有比较优势。

  陇东历史文化研究中心近期主要研究课题有:(1)庆阳、平凉乃至整个陇东地区的历史发展轨迹;(2)陇东地区古代科举群体(进士、举人)和望族与陇东社会发展的关系;(3)陇东开发历史轨迹,总结经验教训,为陇东经济社会的大发展服务;(4)陇东古代宗教文化在全国宗教文化中的地位,对陇东社会发展的影响;(5)陇东先周农耕文化与陇东农业社会发展的关系;(6)政治史、经济史、医疗社会史视野下的陕甘宁边区史研究;(7)陇东古城遗址的历史变迁,陇东历史文化资源的传承与保护;(8)清代同治年间西北回民大起义对陇东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9)陇东古代民族变迁,多民族共同开发陇东的过程审视;(10)陇东传统医药文化资源的整理、传承与发展;(11)陇东民间文化资源的整理、保护与开发研究;(12)历史时期自然灾害与陇东经济社会变迁的复杂关系;(13)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陕甘模式"研究;(14)陇东地方文献资源搜集整理与数据库建设;(15)"陇东学"的学科体系与特色学科建设问题。

  过去,对陇东历史文化的研究多集中在几个点上,如先周历史与农耕文化、战国秦长城、秦直道、范仲淹、王符、傅玄、皇甫谧、陇东革命史研究等方面。今后,在提升传统优势的基础上,陇东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结合近期目标与中长期规划,进一步深化对义渠戎国、陇东古代民族史、秦汉以来泾河上游开发、历史时期陇东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变迁的研究。在陇东古代城镇布局与变迁、农牧经济互动、农村市场史、望族与村落、人物与著述、崆峒山与崆峒文化研究、关陇文化研究、古萧关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成与内涵等以及陇东各时期的经济史、社会史、断代史、根据地史及红色文化等内容的研究上,陇东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也将进一步聚集人力、强化研究,以期有所突破。

  陇东历史文化研究中心重视多学科交叉研究,将吸收历史学、文学、政治学、哲学、经济学、考古学、地理学、艺术学、教育学、社会学、民族学、宗教学、文化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对陇东历史文化进行深入挖掘、系统研究,努力构建"陇东学"学科体系,为陇东学院跨越式发展和陇东经济社会大发展多做贡献。

研究特色

陇东革命根据地史与红色文化研究

  陇东老区红色文化研究是陇东学院的优势研究领域,也是中国近现代史、中共党史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重点学科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该研究方向将继续整合校内外相关研究力量,进一步提升科研水平,为陇东学院建设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陇东历史文化"省级重点学科和"专门史"硕士点提供重要支持。本研究方向占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和比较优势,在省内专门史研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陇东老区是甘肃唯一的革命老区。土地革命时期,陕甘边根据地既是"硕果仅存"的根据地,又是红军长征的落脚点;抗日战争时期,庆阳既是陕甘宁边区的大后方,又是新民主主义政权建设的重要改革试验区。陇东老区红色文化研究是陇东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重点领域,经过多年努力,已经在经济史、医疗卫生史、教育史、政权史、革命史、社会史、法制史、老区精神、革命人物等研究领域形成了鲜明特色和突出优势,产生了《陇东老区教育史》《陇东老区红军史》《陇东老区政权史》《陕甘宁边区社会经济史》《红色足迹--陇东老区重大事件述评》《习仲勋在陕甘宁边区》等一大批在甘肃处于领先地位、在国内也有一定影响力的重要成果,为陇东红色文化资源整理与文化产业开发提供了强大的学术支持。

  学术带头人闫庆生教授、曲涛教授从事陇东老区红色文化研究多年,曾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经济与社会发展模式研究"、甘肃省教育厅科研项目"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经济史研究"、"陕甘宁边区的法制模式研究",主持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陕甘宁边区的医疗卫生与社会发展"。专著《陕甘宁边区经济史研究(1937-1945)》,运用计量史学研究方法进行研究,获1998-1999年度"甘肃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曲涛教授的专著《习仲勋在陕甘宁边区》,得到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李忠杰等国内知名专家的高度评价,社会反响热烈。他们还在《近代史研究》《中共党史研究》《抗日战争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等国家级刊物发表论文近三十篇。近四年来,该研究方向学术梯队其他成员在省级以上期刊发表论文41篇,其中核心以上期刊15篇,在学术界产生了一定影响。

  陇东老区红色文化研究方向对陇东学院的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近四年来,该研究方向吸纳了9位高学历高职称的人才,其中从兰州大学、河北大学、西北师范大学、河南大学引进硕士6人,在中国人民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委培博士2人,有4人成为学术带头人、8人成为学术骨干,形成了较强的学术梯队。

  目前,甘肃省提出了"两翼齐飞" 的发展战略,庆阳市提出了建设"陕甘宁革命老区国家级生态能源经济示范区"的倡议和开发"红、黑、绿、黄"四大资源优势产业的构想,作为陇东区域发展软实力重要组成部分的红色文化已成为文化产业开发的重点。陇东学院是陇东地区唯一的本科院校,一直积极参与红色文化研究,如参加修订《中国共产党庆阳历史》大纲、整理红色文化资源、参与或主办红色文化研讨会等,与地方党史学界形成良好互动。总之,进一步开展陇东老区红色文化研究,深入挖掘陇东红色文化资源,总结历史经验,对于弘扬老区精神、塑造优秀文化、建设政治文明,对于推进庆阳市、平凉市乃至甘肃省、西北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组织机构

  一、名誉主任:辛刚国

  二、顾 问:卢造钧,王钊林,郭文奎

  三、研究中心主任:闫庆生

  四、研究中心副主任:马啸,刘治立

  五、研究中心办公室成员:侯普慧(主任);刘月兰(干事),耿磊(干事)

  六、研究室正、副主任

  1、陇东革命根据地史与红色文化研究室:主任,曲 涛;副主任,温金童

  2、陇东地方文献整理与区域历史研究室:主任,徐治堂;副主任,齐社祥

  3、陇东文化遗产保护与产业开发研究室:主任,马登峰;副主任,石 强

  4、陇东历史环境变迁与社会发展研究室:主任,刘治立;副主任,李朝阳

  七、校内研究人员(专职或兼职,40人,其中教授12人、副教授16人,博士4人、在读博士3人)

  闫庆生,高新民,曲涛,马悦宁,马登峰,黄涛梅,徐建新,朱世广,白学锋,徐治堂,栗晓斌,马啸,刘治立,李介,徐克瑜,张多勇,戴晓刚,王立新,杨海波,张海铭,戴春森,卢晓河,齐社祥,温金童,石强,黄会奇,吴怀仁,张晓勇,罗凯,李映忠,雷天旭,张文诺,李朝阳,侯普慧,孙立群,王小君,刘月兰,赵法发,王飞,张耀宗,赵红

  八、校外特邀研究员(5人)

  张桂山,张玺,马启昕,刘文戈,王立明

本文网址:http://s.58jb.com/a/32/2837.html

. 广告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