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罪从无,疑赏从有的原文 疑罪从无,疑赏从有的基本简介及译文

基本简介

  选自:《说苑·杂事》

原文

  梁①尝有疑狱,群臣半以为当罪,半以为无罪,虽梁王亦疑。梁王曰:"陶之朱公,以布衣富侔国,是必有奇智。"及召朱公问曰:"梁有疑狱,狱吏半以为当罪,半以为不当罪,虽寡人亦疑。吾子决(2)是,奈何?"朱公曰:"臣,鄙民(3)也,不知当狱。虽然,臣之家有二白壁,其色相如也,其径相如也,然其价一者千金,一者五百。"王曰:"径与色泽相如也,一者千金,一者五百金,何也?"朱公曰:"侧而视之,一者厚倍,是以千金。"梁王曰:"善!"

  故狱疑则从去,赏疑则从与,梁国大悦。 由是观之,墙薄则亟坏,缯薄则亟毁,酒薄则亟酸。夫薄而可以旷日持久者,殆未有也。故有国畜民施政教者,宜厚之而可耳!

译文

  魏国曾经有难以断定的案件,大臣中有些人认为应当判犯人有罪,有些人认为应当是无罪。就算是魏王也对这桩案子感到很疑惑。魏王说:"陶这个地方的朱公(即范蠡),能凭借平民的身份而做到举国首富,这必定是因为他有超乎常人的智慧。"于是就召见范蠡问他说:"魏国有难以断定的案子,断案的人一半认为有罪一半认为没有罪,就算是我也很疑惑,先生你来判断一下这个案件,怎么样?"范蠡说:"我是个卑贱的小民,也不懂得如何断案,既然大王让我断,那么,(我就举个例子),我家有两块白玉璧,它们的色泽差不多,大小也差不多,但是它们的价钱,一个卖千金,一个卖五百金"。魏王问:"为什么大小与色泽都差不多,一个卖千金,一个卖五百金?"范蠡说:"从侧面看一个厚度是另一个的两倍,因此卖千金"。王说:"好。"

  所以案件难断就从轻发落,有疑问的奖赏还是发放,魏王非常高兴。 由此看来,墙薄了就容易坍塌,丝织品薄就容易裂开,酒薄(淡,不醇厚)就容易发酸。那些薄的事物能够保持很长时间的,大概还没有。所以统治人民施行政令教化的诸侯们,应该以厚德对待人民就可以了。

  ①梁:即魏国。魏国首都是大梁,故史书中也多称魏为梁。后文中的梁王即为魏王。疑狱:疑难案件。狱,案件,多指刑事方面的案件。(2)决:判断。是:代词,指这件案子。(3)鄙民:见识短浅的百姓。(4)当狱:断案。(5)相如:相似。(7)径:长度。(8)亟:迅速。

本文网址:http://s.58jb.com/a/32/3634.html

. 广告区